全心健康計畫|你的暖心教練

為什麼肌肉會流失?導致肌少症

sport

肌少症定義

肌少症(Sarcopenia)是一種肌肉質量、力量和功能逐漸喪失的疾病,通常發生在中老年時期,會影響肌肉骨骼,降低生活能力與品質,也是造成長輩虛弱、跌倒和骨折的主要原因,甚至因其需要住院和接受手術,從而增加死亡、失能等併發症的風險。

肌少症也會影響身體質量指數(BMI)過高的人,這種疾病稱為「肌少性肥胖」,與僅有肥胖症或肌少症的人相比,同時患有肥胖症和肌肉減少症的人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更大。

肌少症的8大原因:為什麼肌肉會流失?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,40歲後的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下降8%,70歲以後的肌肉質量下降率,則會升高至15%;隨著年紀增長,肌肉質量因瘦體組織(Lean Body Mass,包含肌肉、器官、骨骼,並扣除掉脂肪及水份)流失,肌力會自然減少。

造成肌少症8種原因如下:

  1. 細胞變化(粒線體受損、氧化壓力、細胞凋亡)
  2. 身體活動量低
  3. 肌肉纖維萎縮
  4. 發炎反應
  5. 肌肉流失
  6. 營養與代謝(營養不良、蛋白質攝取不足)
  7. 遺傳因素
  8. 內分泌下降(生長激素、IGF-1、睪固酮、雌激素)

肌少症6大症狀

肌少症的徵兆除了肌肉流失外,還需看2種肌肉表現:肌肉力量(如手掌的握力或腳的力量)及走路速度;握力變差或走路變慢,其死亡率都會變高,與肌肉相關的問題也會出現。

肌少症的6大症狀如下

  1. 握力變差(如擰毛巾時無法施力)
  2. 走路變慢
  3. 無法長時間走路
  4. 站不起來
  5. 肌肉沒力容易跌倒
  6. 每天會覺得無力感

肌少症後期症狀

肌少症後期較嚴重的症狀有動作功能障礙、跌倒、骨折,甚至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,進而增加死亡風險;因此,預防肌少症發生,不僅能降低失能風險,更能減少可能的醫療支出,以及照顧患者所需付出的心力與時間。

肌少症看哪一科?

當家中長輩出現上述肌少症症狀,懷疑有肌少症的可能性時,可至老年醫學科或復健科就診,進行檢測。

肌少症自我檢測3步驟

肌少症的檢測2階段

第1階段:肌肉功能檢測

通常醫院或診所診斷肌少症會先做肌肉功能測試,例如:手的握力、由椅子站起來的速率、走路的速度,另外還要加上肌肉平衡功能測試。

第2階段:儀器檢測

如果第一階段發現肌肉功能減少,則需進一步接受肌肉質量的檢測,檢測方法包括生物電阻測量儀、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、電腦斷層等。

肌肉流失怎麼辦?肌少症治療:飲食、運動6大方法

肌少症目前沒有治療藥物,臨床治療通常會透過疾病檢測與評估、營養補充及培養運動習慣等流程,達到延緩或預防肌少症惡化帶來的影響。

肌少症飲食3方法:肌肉流失要補充什麼?

對年長者來說,蛋白質、鈣質及維生素D等營養攝取不足,容易提高肌少症的風險,導致肌力退化、跌倒失能等,因此在營養攝取方面,可遵守以下3大方法。

肌少症飲食方法1:蛋白質攝取「量、質、均衡」

國民健康署指出,攝取蛋白質需要兼顧3個原則:攝取量、品質、三餐均衡攝取,以達到最好的吸收效果,以下介紹3大蛋白質攝取原則

  • 蛋白質攝取量:70歲以上長者蛋白質建議量為1.2克/公斤

依據國健署第八版「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」建議,成人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1.1公克;70歲以上老年人為每公斤體重1.2公克;若有慢性腎臟疾病的老年人則需另外評估與調整。

  • 蛋白質三餐平均攝取:吸收效果佳,運動後攝取更好

除了達到蛋白質的每日攝取量,也需避免把蛋白質集中在某一餐,造成身體無法有效吸收,或增加腎臟、肝臟負擔。

建議三餐都要平均攝取到蛋白質,此外運動後若能補充適量蛋白質,對肌肉的合成效率更佳。

研究顯示,為提升蛋白質的吸收與合成效率,,建議每餐的蛋白質攝取量達到0.4克/每公斤。

  • 蛋白質品質:植物性蛋白為優先,降低健康負擔

為了避免在補充蛋白質的同時,攝取過多脂肪,特別是飽和脂肪國健署建議,攝取蛋白質食物的的順序,建議以植物性蛋白(豆類)為優先,其次依序為海鮮、蛋類、禽肉、畜肉;若飲食完全以植物性食物為蛋白質來源,則可搭配穀類及乾豆類,以滿足所需的胺基酸

肌少症飲食方法2:維生素D及鈣質要足夠

長庚醫院指出,台灣雖然長年日照充足,仍有超過半數國人缺乏維生素D,其中以老年人的比例最高;維生素D可減緩肌肉流失,因此建議年長者可適時增加日曬時間,並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,如:深海魚類(鮭魚、鯖魚)、蛋類、乳製品等,或額外補充維生素D營養補充劑。

依據國健署的資料,維生素D與鈣質的參考攝取量如下:

  • 維生素D
    • 1~50歲者:10微克(400 IU)/日
    • 51歲以上者:15微克(600IU)/日
  • 鈣質:19歲以上者,1000毫克/日

肌少症飲食方法3:足夠的熱量

  • 國健署:在適度活動量下,71歲以上每日攝取熱量,男性2150大卡;女性1700大卡

可能大家會疑惑,台灣人肥胖問題嚴重,熱量攝取會不夠嗎?其實對於年長者來說,隨著身體消化系統退化,胃口變差、吸收力減少,容易造成熱量攝取不足,進而導致「蛋白質熱量耗損」,也就是人體組織的蛋白質分裂變成糖、熱量供身體使用,造成肌肉量流失。

肌少症3大運動類型

改善肌少症的運動方式包括阻力性及平衡感的訓練;運動強度依據患者身體狀態,依序分成以下3種類型:

  • 嚴重虛弱的病人

運動治療的目的是維持肌肉力量、肌肉質量和身體機能,初期以床上運動為主,如:在床上舉寶特瓶、執行臀橋或蚌殼式運動。

  • 能下床踏步或步行者

可先設計以自身重量為負重的運動,如:從扶物蹲、坐站訓練或步行訓練開始,接著循序漸進增加重量。

  • 體力與功能較佳的長者或病人

施以適當的漸進式阻力運動訓練,如:舉啞鈴、彈力帶、固定式腳踏車等,有助於增加肌肉強度防止肌肉萎縮。

為了兼顧安全性與個人興趣,可諮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,調整運動項目、頻率及強度,理想運動頻率為每週2~3次,每次30分鐘,運動之間休息時間為3~5分鐘,以每週達到150分鐘為目標。

每次運動前,先做5~10分鐘的暖身動作,避免運動傷害。

轉自:hello醫師

近期文章